手机扫码接着看

【崂山道乐的历史沿革】

作者:张永春|分类:玄门指要|标签:崂山 道乐 金山派 十方韵 崂山韵

1910年崂山太清宫道士

        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,道教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,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,是集民族民间音乐、历代宫廷音乐及地方民歌俚曲的门类综合艺术。

        崂山道教属于北方全真道派,其道乐风格以全真正韵为主体,同时又与山东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紧密联系,以具有地方特色的“崂山韵 ”而闻名于世。崂山道乐按取材分为两大类韵曲:功课经韵(即殿坛经乐,用于崂山道士早、午、晚功课经)、应风乐(用于民间民俗活动)及琴曲。

        崂山道乐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,涌现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。如:金代孙不二的孙谱;元代谢丽、谢安的谢谱;清代和民国年间兴盛一时,并沿流至今的北方古琴崂山派琴曲;清初养艳姬、蔺婉玉的《离恨天》、《六问青天》、《青羊》。在乐器方面,除用钟、磬、鼓等法器外(打击乐器),一般以管子、笛子、笙、箫为主,并加入了弹拨乐和拉弦乐器。兼顾了南韵、北韵的不同风格及吟唱、器乐的不同表现形式,具有较高的研究鉴赏价值。

        截止到1936年底,崂山道教有龙门派、随山派、金山派、清静派、华山派、蓬莱派。就经韵而言,全山分为三大体系:太清宫随山派十方南韵、白云洞金山派崂山韵、百福庵龙门派全真正韵(十方韵)和应风乐。

        据《即墨县志》记载:后汉著名经学家张恭祖曾在太清宫创办康成学院,聚众讲学,传播经韵,是崂山有记载的早期经乐始祖之一。

        唐代诗仙李白与浙江道士吴筠同登崂山时,曾在太清宫以北蟠桃峰下饮酒唱和,为峰顶“王母瑶池”咏叹畅怀,共创一曲《清平调》,传与太清宫道士。此曲即沿用至今的《步虚》曲牌。

        据《甘水仙源录》记载:金代,龙门邱祖多次到崂山讲经布道,积极改革道观与各教派经乐。《玉清乐引》记述:金大定元年(1209)邱祖由胶西两度来太清宫等庙庵说法阐教,将唐代的《三涂五苦颂》八首进行改编,将其精华摘出,合为一首,更名为《三涂颂》,成为宋以后崂山道乐曲牌中的精华。

        与邱祖同门的刘长生真人,创立随山派之余,曾在太清宫静居数十载。除去著书讲学外,又继承和发展了太清宫始祖张廉夫所传《十方经韵》并加以改编,使整体经乐曲调清新优雅,有浓厚的江浙昆越色彩,故崂山各教派,将太清宫这独一无二的经韵称为“南韵”。

        明弘治九年八月(1496年),孙玄清于崂山明霞洞创立龙门金山派。据崂山明霞洞左侧刻石《孙真人紫阳疏》记:孙真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“下山上京”,在白云观“坐钵堂一年”,并得到皇帝恩宠。回到崂山后,“将各经书广行刊刻,流布传通”,由此金山派崂山韵被广泛传播,此时的崂山已成为胶东、辽东等地道教中心。

        明万历十三年(1585),太清宫道士耿义兰,在北京白云观学到不少中原、秦晋等地地方曲牌与十方道乐经典,回到崂山后,充实了太清宫的十方道乐体系。据《道藏源流考》记载:耿义兰与憨山和尚为争庙址到京打官司获胜后,万历皇帝曾赐予太清宫《道藏》一部,另赐《万历续道藏》及珍贵乐谱和精致古琴三十余张。

        据《山东省志宗教库》记载:明宫廷的两个妃子养艳姬(山西宁武关人)与蔺婉玉精通音律琴法,明亡后到崂山修真庵出家,后移居百福庵,得蒋清山道士之助,积极研究道乐曲牌。代表作有《六问青天》、《离恨天》等。她们创作的《青羊》、《吊周瑜》等大量的应风乐曲广为流传,使百福庵成为清代至民国间崂山道家应风乐的活动中心。江南、川、陕、晋、豫及东北等地道士纷纷来百福庵挂单,学习各种应风乐曲及演奏技艺。

        崂山古琴乐是崂山道教音乐重要组成部分,在我国古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崂山古琴乐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在白云洞出家的任新庭。崂山古琴曲的发展与文人及宫廷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。

        宋元丰八年(1085年),苏东坡在去登州任职途中,至崂山太平宫等山庙遨游,传给乔绪然等道士大型琴曲《归去来辞》。

        南宋衰亡后,在崂山塘子观出家的两个卫王太妃谢丽、谢安精通琴法音律,能演奏古琴和笙、管、笛、箫等多种乐器。

        清代是崂山古琴乐的兴盛时期。清康熙年间太清宫道士褚守恃古琴演奏技艺高超,传有高徒温高恒、叶泰恩等,创作有《观海》、《月下修竹》等琴曲。

        清康熙年间,蒲松龄游访太清宫时,曾与道士蒋清山,共同创编了琴曲《云石风松》。并将自己精晓的“俚曲”与鲁南弦子戏精华传与太清宫道士,从此,崂山道乐的一些经典曲牌中留下了俚曲与弦子戏的章节。

        清嘉庆年间太清宫道士韩谦让琴艺高超,他演奏的《东海吟》、《山丹花》技艺精湛,悦耳动听,九十三岁羽化时,有门徒三十余众。

        光绪三十三年,山东巡抚杨士骧专程到崂山,邀请太清宫韩太初道长(师承薛一了,是清咸丰年间到民国十二年,半个多世纪里崂山道教宫观古琴乐的代表人物)一同抚琴。韩道长演奏的《赏春》、《离恨天》、《高山流水》诸曲,令杨士骧深有感触,为此他曾赋诗一首:

        我揖太清宫,道士善弹琴,访得韩道长,琴床眠龙吟,

        为我一再弹,领略太古心,右手弹古调,左手合正音,

        泛音击清磬,实音捣寒砧,声声入谈远,余音绕杜林,

        指点断文古,传流到如今,不求悦俗耳,但求养自心。(见《太清宫志》)

        宣统元年,古琴家岑春萱到太清宫访韩太初,二人交流之余,即兴同创一曲《山海凌云》,并在太清宫东北丫口山下道旁石壁上,刻下“山海凌云”四字以兹纪念。

        清朝末年,太清宫的庄紫阳、王茂全、佟太宗,明霞洞的王勉臣、明道观的朱士鸿、寿阳宫的王宣财、聚仙宫的林玉德,因琴艺高超,世称“七弦子”。至民国年间,崂山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古琴乐的中心,并发展成为我国古琴的著名琴派――诸城琴派。

        从清末到民国的十余年,韩太初和他的弟子庄紫阳成为太清宫随山十方韵的核心代表。直至抗战前夕,太清宫主持徐维毅进一步完善了随山派十方韵的《双吊挂》、《单吊挂》等曲牌。

        1934年夏,华山派蔚竹庵道长唐宗煜应杨虎城将军之邀,携蔚竹庵等庙的应风乐道士乐手去西安,参加了杨虎城举办的万人共同抗日誓师大会,演出了应风歌乐《满江红》。

        1966年至1967年,最后一位继承了韩太初古琴技艺的张道长离庙,去向不明。......

采风人员与匡常修道长研究道乐

        文革后,三中全会落实宗教信仰政策,1980年金山派道士正式接管太清宫,在匡常修(1940年崂山白云洞出家,师从于阎全德道人)与孙真淳道长主持下,太清宫沿用金山派崂山韵至今。现存曲目名称多与全真十方韵相通,如《大澄清》、《小澄清》、《吊挂》、《大赞》、《小赞》、《大皈依》等。这也是崂山道派经韵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完整道乐。


09 11月

2011-11-09 02:13:34

浏览5795
返回
目录
返回
首页
【缅怀刘学勃老师】 【历史上的今天:中国道教协会筹委会成立】
请先 登录 再评论,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