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失败与宽容】
撰文、著述所最终形成的文章、专著,其本[文]质属“学术性研究成果”。就“学术研究”[章]而言,由于受到研究、实践活动中,探索性[来]、创造性以及各种条件的制约性,注定了“[自]学术失败”的不可避免。
事实上,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、学科研究,[ ]都经历过“失败”,只不过“失败”的程度[w]不同而已。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,失败是经[u]常的,而成功是少有的。这是由学术研究的[s]特性所决定的。
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晚年曾这样写道:[h]“我坚持奋战55年,致力于科学的发展,[u]用两个字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,这[o]两个字就是失败。
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:“实际上,在科学[n]研究的过程中,失败是家常便饭,一件成功[l]的作品所花的时间,有时还没有失败的工作[i]量的十分之一。”
所谓“学术”,是指专门、系统的学问。学术研究,就是对系统的专门学问进行研究。它不仅要求研究者,首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;其次要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去耕耘;同时要敢于到矛盾尖锐的地方去探索;甚至要到空白和边缘地带去探险。而这些都隐含着失败的种种可能。因此,要想推动学术研究,就必须倡导对学术失败的“宽容”。
宽容学术失败,应站在失败者的角度,来对待“失败的学术活动”和“学术活动的失败者”。学术失败,往往导致失败者处境尴尬,不仅要受到外界的冷眼相待,同行的冷嘲热讽,以及合作者的指责、弃走,甚至是竞争者的幸灾乐祸。
宽容学术失败,重要的是要包容“主观错误所导致的失败”,包容“失败中的主观错误”。导致学术失败的主观因素,就研究者而言主要表现在:知识的准备不足;研究的不切实际;意志品质欠缺;刚愎自用;独断专行等等。由于这些主观因素所导致的错误,不易得到人们的谅解,因而更加需要以“宽容”的态度去对待。
爱因斯坦也曾说过:“在科学上,每一条路都应该走一走。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,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。我们的科学史,只写某人取得成功,在成功之前探索道路的,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,这是很不公平的。”
2009-06-25 20:47:40
目录 返回
首页